暑假中的清华大学校园格外静谧。7月7日,清华大学法学院的模拟法庭却热闹起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清华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二期检察业务专家专题研修班在此举行。来自全国四级检察院的70余名全国检察业务专家、省级检察业务专家,带着办案一线的“泥土气”,在这里开启为期一周的“充电”之旅。
“怎样准确把握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避免适用的‘口袋化’倾向?”课间时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法学院原院长周光权刚走下讲台,就被学员们团团围住。
“这哪是课间休息,简直是‘学术加时赛’。”清华大学的班主任老师看着这场面不禁莞尔。
这种“拖堂”现象在研修班已成常态。记者注意到,此次研修班堪称“最强大脑”的巅峰对话——讲台上,既有张明楷、周光权等法学权威,也有最高检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苗生明等检察系统“领军人”;讲台下,则坐着办理过重大疑难案件的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和省级检察业务专家。当专家遇上专家,课堂就变成了“思想碰撞场”。
江苏省南通市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部主任陈小炜是带着问题清单来的。“基层办案中遇到的很多困惑,这次终于找到专业指导了。”这个在刑事检察一线奋战多年的“老兵”,用“及时雨”形容这次培训,“张建伟教授对刑事诉讼法的热点与难点分析,让我对适用强制措施等有了全新认识;张明楷教授讲授的刑事司法疑难复杂案件研究方法,进一步打开了我们的办案思路。”陈小炜表示。
研修班特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傅思明讲授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题课程,引导学员深刻把握“法治之源”与“检察之责”的内在逻辑,确保司法办案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记者在课间时分看到,研修班学员、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厅主办检察官王广聪的笔记本上已经记得密密麻麻——那是他聆听授课后精心梳理的思维导图,他说:“这些年办理未成年人案件让我深刻体会到,检察业务专家不仅要吃透法律条文,更要自觉对标‘从政治上看’的要求。”
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既是新时代新征程检察履职办案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本次研修班的核心落点。
“这次与法学专家和检察业务专家的深度交流,让我对‘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是工作标准的升级,更是司法理念的重塑。”作为从全国优秀公诉人成长起来的省级检察业务专家,辽宁省大连市检察院普通犯罪检察部副主任钟晓宇有了新的目标,“我将以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为标杆,在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办案团队整体素能的培养,让高质效成为我们办案的自觉追求和标准。”
“让省级检察业务专家与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在对话中实现共同提升,也是此次研修班的一个重要目的。”最高检政治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这种“传帮带”机制,将高质效办案的理念和方法层层传导,提升检察队伍整体素能。
在7月8日的研修班课堂上,一场关于“某个罪名认定标准”的学术交锋正酣。授课教师从理论层面提出,物品应当具备“有体性”要件,电子信息等无形载体不应纳入规制范围。
话音未落,学员们纷纷举手。一位学员认为:“司法实践中,一些物品虽无实体载体,但其社会危害性同样显著。”另一位学员补充道:“确实如此,我们在办案中就遇到过使用即时通信软件传播的特定内容,法院最终认定构成犯罪。”
授课教师一边记录一边回应:“确实,刑法‘创造性解释’的方法在我国司法传统里一直是得到认可的,但具体范围值得商榷。”学员们觉得,这样的争锋能够使他们对法律条文的理解更加立体,对办案尺度的把握也更有信心。
这样的场景,是最高检加强新时代检察人才建设的一个生动写照。
近年来,最高检持续优化检察业务专家培养体系,系统构建起“业务专家—业务标兵—业务骨干”梯次人才结构。据统计,自2006年启动全国检察业务专家评选以来,最高检已评审出五批共373名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各省级检察院也评选出省级检察业务专家2000余名。这支队伍在重大疑难案件办理、前沿理论研究、青年检察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10月,最高检举办了第一期检察业务专家研修班,64名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与省级检察业务专家参训。
今年初召开的全国检察长会议明确提出“加强领军型、复合型检察人才和紧缺检察人才培养”。此次研修班正是贯彻落实这一部署的举措。
“刑检办案‘基本功’强不强,决定着检察官能否‘办’好案件。”四川省西充县检察院检察长陈婧告诉记者,最高检检委会委员、普通犯罪检察厅厅长侯亚辉对刑事检察基本职能的系统解读,让她对刑事检察工作的核心要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下一步,她将把最高检工作要求和此次学习成果运用到基层一线办案实践中。
记者注意到,研修班课程设置既有文化浸润、红色溯源的底蕴培养,也开设了人工智能运用与战略人才提升等前沿课程。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还专门围绕刑事检察基本职能开展了结构化研讨,8个研讨小组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就“如何构建新型合理的捕诉关系”等展开深入交流。
“这种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让大家实现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谈及学习收获,天津市武清区检察院经济犯罪检察部主任谢文凯感触颇深,“此次培训针对当前检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大家群策群力提出的创新性解决方案,让我对如何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有了全新思考。”
午后的阳光洒在课桌上,湖南省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冯丽君正在整理笔记。面对记者,她停下笔说道:“这次培训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重在政治铸魂、思维塑形、方法赋能。”谈起再次坐到大学教室里的感受,她说:“在清华园,我更切身感受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治学精神,更深刻体会到‘行胜于言’的实干品格。”在她看来,检察业务专家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把培训收获转化为履职动能,在业务指导、理论创新、疑难攻坚等方面发挥‘头雁’作用。”
一位来自西部省份的学员道出了大家的心声:“检校合作能产生化学反应。大学的前沿理论成果可以转化为提升检察战斗力的利器,而检察官在一线遇到的难题和积累的丰富经验,也是学术研究的富矿和试验场。”
清华大学教授对此表示认同。双方都期待依托检校合作平台,将检察实践总结提炼为理论观点,同时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故事讲好、讲生动,吸引更多优秀法学生投身检察事业。
课堂内外的交流互动,清晰地映射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正在这片法学教育的高地落地生根、抽枝展叶。
检校之间的双向奔赴源远流长,人才流动的“河道”早已形成,知名教授如张明楷、周光权等就曾在最高检挂职。去年,15位兼具丰富检察实践经验与精深法学理论功底的检察实务专家走进清华大学,为法学院学生授课。
今年2月,最高检与教育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与高等学校合作的意见》,围绕进一步推动检校合作规范化、系统化发展,以高质量检校合作助力检察工作和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20条具体意见。
政策如何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机制建设和人才引领。本次研修班的授课专家、北京市东城区检察院检察长李华伟在授课时聚焦如何发挥检察业务专家作用,分享了组织建设与人才赋能的优化路径。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检察院检察长赵慧看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才是核心要素之一。加强检察人才建设,必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特别是要更加注重在履职办案中培养人才。”谈及人才培养的路径,赵慧有自己的思考:就是要实战锤炼和理论研究并重,不仅要培养能办案的业务专家,更要培养能提供思想、具有战略眼光的领军人才。
“检察业务专家本身就是在办案中淬炼、在办案中成长起来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定位,高在办案质效,专在办案专业,全面履职更要扎扎实实体现在检察办案上。”最高检政治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向检察业务专家开展培训,持续加强政治引领,最终目的还是要让检察业务专家将高质效办案的理念和方法层层传导,示范引领全体检察人员“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从而通过高质效办案让人民群众可感受、能感受、感受到公平正义。
(检察日报 记者:郭荣荣 摄影:闫昭 视频:马惺昊 田昊 郭荣荣)
佳成网-佳成网官网-配资炒股官网开户-在线炒股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